发布时间:2024-09-19
2024年9月12日,新学期伊始,由beat365正版唯一哲学与社会学院举行的学术讲座在云亭校区致公楼D区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特别邀请浙江大学敦和讲席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盖建民主讲。盖教授以“旧学新识:道学与中国传统科技文化研究”为题向大家分享自己的研究心得,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本次讲座由贺更粹教授主持,吸引了学院师生及众多校内外哲学爱好者参加。
讲座在主持人的欢迎和与会师生期待的掌声中拉开帷幕。正逢教师节之际,盖教授分享了自己四十年的任教与学术经历,因兴趣而与哲学结缘,再到以道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重点研究领域经历来引出今天讲座的主题,让大家对本次讲座充满期待。
道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盖教授在讲述道学与中国传统科技文化之前,首先介绍了科技史学界曾长期持一种认为中国不存在科学的观点,在这样的背景下,老一辈科学家都致力于从中国古代灿烂的科技文化里挖掘成就。李约瑟博士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出版后,书中明确提出了“中国三教科学文化观”,论述到“纵观世界的科技史,在17世纪之前,中国的古代科技一直是领先世界的。”而且“道家对中国科学起到正面作用。”李约瑟的这些观点在一度以西方为中心的话语体系背景下,引起了海峡两岸的中国科技史学界的振奋,深受中国学者的欢迎。接下来,盖教授展示了李约瑟博士生平诸多考察道观的照片,分享了李约瑟具有道家情怀的诸多故事,并表明李约瑟的道教情节源于受到冯友兰“道教是世界上唯一不极度反对科学的神秘主义体系”“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一系列理解的影响。盖教授将李约瑟等学者的观点,作为本次讲座道家与中国古代科技关系讨论得以成立的基础。
接下来,盖教授借引李约瑟的观点认为,中国古代传统科学技术,具有不同于西方科学的自主知识体系,划分为农学、医学、天文学、算学四大学科。这四大学科足以与近代传入中国的以逻辑和实验为基础的西方科学相媲美,在西方科学的冲击下依然可以保持独立的话语体系。另外,“农医天算”又与中国本土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在天文学里,道观便是最早的观星场所;在农学中,农学知识体系奠定之作《陈旉农书》的作者本人便是道士;在医学上,《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均与道家关系十分密切;在算学里,道家文化极为重视术数,将算术作为一系列符号总结为模型来模拟天地自然变化规律。可见道学与中国传统科技文化存在着紧密联系。由此结论,盖教授接下来进一步向大家挖掘涉及道学与传统科技文化的其他具体问题。
盖教授梳理了道学的相关概念,用古籍资料诠释了道学一词的真正涵义,区分了道人与道士的概念混用问题,明确了与之相关的“道教学”的定义,并介绍了“道藏学”概念的提出。值得注意的是,在关于“道家”与“道教”的关系上,盖教授认为作为哲学之道的道家与作为宗教之道的道教,是不可分割看待的。道家如果失去道教则会有头无尾,道教如果离开道家便会落的有尾无头。在广义的理解中,道家就包括着后来的道教,这提高了师生把握道家概念与研究对象的准确度。与此同时,盖教授说明了研究道学的对象是与道藏相关的六大文献群及道学学科体系等,分别介绍了道教经典、道教史、道教思想、科仪、文学艺术等十二大具体研究领域的要点和研究现状,鼓励大家在乡间田野多进行考察和整理。
随后,盖教授从哲学的角度,更深一步追问道家与传统科技发生关联的内在逻辑,并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方面,我们的东方宗教与科学的关系不同与西方宗教与科学的关系,我们是一种由早期同源共生、中古互动共存、再到近代分宗分离的三种模式共同构成的复杂社会历史关系。作为中华传统宗教的道教,蕴涵有自然与生命之道,道教的“分宗而教”与科学的“分科而学”形成呼应。第二方面,道教在自然探索的思维方法上也孕育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科学之道。道教崇尚自然,以及对长生的向往和追求,重视对生命自然现象的研究,从而为道教与中国传统科技文化发生关联奠定了厚实的基础。道教所崇尚的“无为”也是实现“真有为”自然方法,这也体现了道家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精神。
最后,盖建民教授为大家做了学界相关研究的回顾,分享了当前研究道家科技的代表学者和团队。在研究途径问题上提出了内史与外史相结合的研究办法。为了更好地体现道家的科学精神,盖教授提出四重证据法,即对于道家的科技研究应做到四点:重视纸面文献、重视地下考古、重视田野碑刻文献及口述材料,还要重视模拟还原古人的科技活动过程。盖教授讲授的内容令师生们收获颇多,引起全场热烈的响应,让大家明白了古老的道家文化不仅仅只是陈列在博物馆的“古化石”,也是透视现实社会的“活化石”,其精华有着现代性意义和价值。
讲座尾声,与会师生踊跃参与讨论,提出各自学习过程中的疑问,盖教授进行了细致的解答和回应。贺更粹教授向盖教授的精彩讲授表达了衷心的感谢并对本次讲座作了总结,以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的古语勉励现场同学们以盖教授为榜样,以兴趣为师,俯身做好学问。本次讲座内容丰富,视野新颖,大家在学术上收获颇丰,对未来的研究积累了宝贵的参考经验,讲座在大家意犹未尽的掌声中圆满落下帷幕。
(撰稿:刘航宇 摄影:刘芸 审核:姜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