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6
10月13日,由beat365正版唯一主办的学术讲座在云亭校区致公楼B区209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围绕着“尧舜是怎样炼成的——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主题展开,由首都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白奚教授主讲。莅临讲座的嘉宾有兰州大学博士生导师、beat365正版唯一外聘硕士研究生导师范鹏教授、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成兆文教授。beat365正版唯一任万明副教授、张海龙博士及校内外百余名哲学爱好者共同参加了此次学术活动。姜宗强院长主持报告会。
讲座伊始,白奚教授借用“尧舜是怎样炼成的”这一新奇的表述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激起大家对于孟子道德修养论的浓厚兴趣。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也始终围绕这一借喻,将孟子道德修养学说的总体脉络与具体环节清晰的展现了出来。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由以下四部分构成:一、介绍孟子背景生平,彰显孟子理论特性;二、叙述儒家道德观念的发展历史以及孟子道德主张的核心内容;三、讲解孟子道德修养的次第标准与操作步骤;四、总结孟子道德修养论对各领域的巨大影响。
讲座第一部分,白奚教授总括了孟子的生平及师承关系,注明孟子道德思想的源头。通过着重对比孔孟二圣游历、境遇的区别,显示出孟子道德思想的创新性根据;“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指出孟子之所以被推崇为“亚圣’的原因,正在于其提出的道德修养学说;在道德水平观上,孟子承认普通人与圣人的差距,但更强调“圣人非天生”、只要将努力付之于道德修养上则可“人人皆为尧舜”,这树立了普通民众的道德信心,为人们的道德实践提供了巨大动力。不仅如此,孟子还创造性的提出了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道德实践修养方法论,帮助人们依据正确的方法在道德上获得进步,使每个人的道德水平逐步提高。
讲座第二部分,白教授首先介绍了先秦儒家道德观念的逐步发展过程。孔子肯定“性相近”,却未曾将“性之善恶”展开说明,孟子正是在此基础之上做出突破,主张著名的“性善论”。又引借告子与之论辩的“生之谓性,无善无不善也”的观点,凸显了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坚定的“性本善”道德立场。孟子为其“性本善”的立场,做了严谨的演绎论证:“仁义礼智根植于心”,人之所以性善乃是因为人本性中固有“仁、义、礼、智——四德”,人皆有四德又是因为人先天具有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四心”既是“四德”的必要条件,又是四种道德品质的萌芽、开端。并借用人对于小孩落井的天然反应,有力的证明了人之恻隐之心存在的无条件性,又以谷种桃仁类比“四端”,说明成就善性的无限可能性。以此明确人的本性具有先天的道德性,为孟子主张的性善论奠定理论基础;不仅如此,人的道德性还是区别于动物与他物的特殊性、是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差异,这是孟子对人下的极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定义;另外,孟子还认为先天的善性只是善的开端,这是不完善、不彻底的,故引出关于如何培养善性——道德修养的学说。
讲座第三部分,白教授首先阐明了关于孟子的道德修养理论体系,这虽是后人研读孟子之后整理出来的成果,但其内容均包含在孟子本人著述或思想之内。孟子的道德修养理论体系包含着道德修养过程、道德修养标志、道德修养层次,以及道德修养目标等内容,诸环节相互配合,体系具体完整。道德修养的全部过程,既是由“四端”为始到完善“四德”的全过程,也是由“本心“出发到“存心”乃至“尽心”的功夫过程。道德修养的具体步骤展开来说可分为依次递进的五个阶段,第一,从“善端”伊始,“善端”又称“良心”、“本心”等,这是道德修养的可行性条件与前提。第二,“善端”具有不牢固的特征,其丢失的状态被称作“放心”或“失其本心”;第三,“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认为人犯了道德错误并不可怕,放弃道德追求才是最悲哀的,孟子将丢失的“本心”再次找补回来的行为称作“求放心”,也就是对道德失误的补救方法。第四,在“求放心”的诸方法中,孟子认为更好的修养方式不是事后的补救,而应当是在最初便积极主动的采取措施,不听任本心丧失的 “存心”,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第五,孟子将“存心”的具体方式称之为“勿丧”,做到“勿丧”的要领是“寡欲”,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即用道德的力量,减少主观的欲望,去克服外界的不良影响。依此,道德修养水平的三个层次便浮现出来:由低到高分别为“放心”、“求放心”以及“能存心”。最后,白奚教授还指出,孟子道德修养理论体系当中最高的修养境界,是谓“尽心”,“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便是将先天善心扩充到最大化,这是道德修养功夫的最高水平,其实现的标志为养成“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一种巨大的精神、道德力量,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动、威武不能屈。”甚至可以毫不犹豫的舍生取义,这正是孟子道德修养理论的最高目标和追求。
讲座第四部分,白教授对报告的内容做了全面又深刻的总结,阐发了孟子道德修养学说的诸多意义。“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天爵”与“人爵”的区分、“良贵”与“”欲贵的差别,无不强调了“人人皆可为尧舜”这一“道德面前人人平等”的深刻道理。对于中华民族而言,这种思想培养塑造了中国人的基本道德观念和精神世界,对培植我们的民族精神发挥了巨大作用,直接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正确又鲜明的道德能量和民族特征;对儒家而言,孟子开创性的道德修养学说加强了儒家学派理论建设,促进了儒家理论的完善,弘扬了儒学的观点,坚守了儒家的立场和信仰,有力的回应了同期其他学派的挑战,将先秦儒家道德理论发挥到了极致,使其在之后两千余年间普遍被官方和民间接受、推崇;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不但造就了孟子本人的历史地位,而且对于历史上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结合也大有裨益,“人人皆可以为尧舜”与大乘佛教“人人皆可成佛”思想上的相契,为佛教融入中国文化领域提供了温润的土壤,帮助了大乘佛法在中国的普及、扎根。儒家思想与佛法理念共通之处,也为两家学说的接轨和结合提供可能,为后来佛教中国化的发展贡献良多。白奚教授讲授的内容令师生们收获颇多,引起全场热烈的响应。
在互动环节,与会师生踊跃参与讨论,提出各自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并分享研究过程中的见解,白奚教授均进行了细致的解答和回应。范鹏教授在点评中称赞了白奚教授对于博大文化深入浅出的讲解,教导同学们应该汉学功夫宋学智慧齐备,并借助此次讲座的主题,表达了“六亿神州尽舜尧”这种深厚的文化自信感,强调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应重视立德,成为德才皆备的新时代人才。任万明副教授也借助此次讲座,提出了独到的观点,对孟子道德修养学说同心性论之间关系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探索的延深论点,引起同学们的深思。
讲座结尾,姜宗强教授对本次讲座的内容、互动观点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姜宗强教授向白奚教授的精彩报告表达了感谢,赞扬了白奚教授对于百家争鸣起源研究的重要贡献,并勉励同学们以诸位教授为榜样,立足经典,熟读精思,扎实学术根底,实现返本开新,并且不忘圣贤的智慧与涵养,将学识转化为生命气质,学问与修养同心并进。本次讲座圆满落下帷幕。
(供稿:2023级硕士研究生刘航宇 审核:姜宗强 李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