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18
2022年11月17日晚,适逢第20个“世界哲学日”,由beat365正版唯一、中和集团、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和论道”第90期在线上如期举行。本期讲座主题为“观物——与海德格尔和邵雍一道思物之物性”,讲座邀请中山大学哲学系方向红教授作为主讲嘉宾,beat365正版唯一朱海斌副教授作为与谈嘉宾,讲座由beat365正版唯一王珅副教授主持,李朝东教授、孙玥博士、张海龙博士以及校内外的众多哲学爱好者等150余人参加了此次讲座。该讲座也是学校“百廿校庆学术活动”博雅讲堂系列报告之一。
方向红教授通过对海德格尔之“思”引出本次主题——物性。他首先阐述了海德格尔以“观”壶为例举出的三种观“壶”态度,即自然态度的观(表象)、认识论的观(对象)、生存论的观(作为独立之物的自立)。然而,海德格尔认为这三种观点都达不到物。方向红教授便从海德格尔对其自身的批评中得出结论:从自立的对象性出发也不能通向物之物性,原因与海德格尔的物是“自立(selbststand)”的理解有关。方向红教授认为,从此定义出发,古代哲学乃至近代都没有通达物,他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并以海德格尔的“壶”的容纳及其虚空的特性,引出其中蕴含的天、地、人、神四重根及其含义,说明物如何通达它的物性,通过物化聚集即天地人神的聚集。
方向红教授由此引出了自己的问题:难道以前的物没有聚集作用?或者,难道聚集是它的本质作用?
为了搞清楚这一问题,方向红教授是从对海德格尔和邵雍的对比中进行探究。首先从邵雍观“天地”展开解读,他指出邵雍有三种“观”:其一为“目观”,对应于自然态度的“观”,即外在的形状、声音、颜色等;其二为“心观”,即认识论的“观”,朝向性质或普遍对象;其三为“理观”,即通过以物观物的方式进行的反观,相当于海德格尔后存在论的“观”即物化聚集。在此,通过对文本解读,方向红教授率先给出了邵雍观“天地”观出了“阴阳刚柔”的答案,他认为与海德格尔之“观”是完全对应的,海德格尔的“天地”也具备阴阳刚柔的特性。但仍存问题:为什么邵雍的理观优先于心观和目观?为什么古代和近代哲学之观相对于科学之观更具优先性?
对这一问题的解答,方向红教授从解释“何谓观物,何谓物性”切入。首先,他从古代、现代对“物”的释义入手,指出在古代,同类不同性的东西放在一起即为物。而现代的释义与海德格尔讲的三种看物的方式相对应,即以物观物(自立)、与我相对且不可分离的物、理念。随后,方向红教授就“观”与“视”的区分,对“观”进行了解释,提出“观”有着要“观”到事物背后之精神这一要求。
随后,方向红教授比对邵雍的理观和海德格尔的后存在论之观,并从七个方面阐明两者的相同性:
第一,物:杂色=物。物的杂色包含自立,自立中蕴含杂色。
第二,以物观物=物物着。海德格尔的物物着相当于以物观物的反观。
第三,心的地位=此在的地位。方向红教授认为两者路线不同,但旨趣都在于如何破除此在(我)。海德格尔通过降低此在的功能,将此在置于见证者、庇护者的位置上且不施加自身的影响;邵雍则把人的范围扩大,以万人之心观物,放弃一己之私利,对物也不会造成影响。
第四,人与太极=人与存在/虚无。方向红教授提出,海德格尔认为人的生与死庇护了存在的两个属性,即存在是是(肯定、生存)以及存在就是虚无,因此,存在本身又是一种否定,人的生存的每一瞬间都包含生死;在邵雍看来亦是如此,太极自身包含着两仪即阴阳,人的身上同时出现阴阳,这个出现不只包含生死,生的状况里也随时随地都包含阴阳。
第五,观之大者:神、天地、人=天地人神。方向红教授提出,邵雍首先看到的是天地,再看到人、神;随后又提出海德格尔的观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观大的,第二层是观出大的即观出天地人神。
第六,结构:神(隐),天地人=天地人,神(隐)。邵雍提出体四用三,作为本体是天地人神,但用时作为太极的东西要隐蔽起来即神隐,天地人才能出现;方向红教授认为海德格尔也达到了这样的高度,神隐而不显。
第七,天地之性:阴阳刚柔=天地之性:阴阳刚柔。邵雍认为,最大的物就是天地,天地之性为阴阳刚柔,海德格尔从观壶的角度也描述了这样的特点。
讲座尾声,方向红教授提出了两个方面的思考。第一方面,对于海德格尔的后生存论之观的成就及其缺陷,他指出上述七个方面为成就,而缺陷在于他对壶之壶性所基于的容纳观点与物如何成其本质的解释都没有达到物性。因为容纳作为自然态度下的观点不应成为物性,且物是不同的,万物一样并非是物。第二方面,对于邵雍之观与海德格尔之观的相互发明,方向红教授分别阐述了三重意义。其一,海德格尔对于邵雍的意义:通过现象学,可以重新激活原初经验,并且可以为中国传统辩护,方向红教授在此提出看法:自然科学是第二性的东西;其二,邵雍对于海德格尔的意义,即对物性问题的解决:一是对“天之象”的翻转,二是通过阴阳的比例、强弱及次序等搭配来确定物性。最后,他以观物取象为例,阐释了重新理解海德格尔后,对认识邵雍的思想有祛除误解的意义。
在评议环节,朱海斌老师肯定了将邵雍与海德格尔结合的观点。他认为,方向红教授的报告在方法上有视域融合在支撑;在性质上属于哲学性质而不仅是哲学史的讨论。随后,朱海斌副教授结合此次报告内容,提出海德格尔混淆了物与物的条件,其普遍的存在论结构也无法回答更具体的本质,但表象式和思念的思维方式值得肯定。他认为,海德格尔与邵雍都是在制作之外的方式理解物,两者的思想在实践的维度上可以相互发明。
在总结环节,王珅老师认为通过聆听方老师的报告,不仅明晰了中西哲学家关于“物”和“观物”的认识,而且这个命题在今天,也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在电商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便利的同时,人们似乎对于“物”的认识越来越弱了,比如有些人可能会在“双十一”买一些没有用的东西,或者说“物”在现代社会的智能化,比如智能手机的普遍化,虽然也在越来越便利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但是人们自身的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在某些方面应该是在减弱。于是,人貌似被“物”所摆置了,人的生命的意义也似乎被“物”所遮蔽了。所以,他认为方老师的讲座,不仅有助于人们从中西两个思想维度认识和理解是“物”和“观物”,而且也有助于将人们从“物”中解救出来,为人们在现时代和往后更好地安身立命而重新思考人的生命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在答疑环节,方向红教授就“一阴一阳谓之道,道与存在是否类同?”“观物取象可否看作是由象来反观物之性质?”等问题,从中西结合的维度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
本次讲座,校内外老师和同学围绕主题在评论区向方老师请教交流。讲座结束时,大家留言感谢方向红教授在“世界哲学日”之夜所作的精彩讲座,并期待下一期的“中和论道”如期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