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6-25
2022年6月23日晚,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叶敬忠教授为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师生带来一场题为“把社会研究做在田野乡村”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李怀教授主持,近三百名校内外师生参与听取了该讲座。
讲座伊始,叶老师向大家介绍了今晚讲座题目的选取原因,指出大多数人普遍认为社会研究方法是一种研究工具,其实非也,社会研究方法其实是一种方法论,在学习时,第一是听,第二是练,第三是悟。
随后,叶老师主要围绕四个部分展开了讲述,第一部分主要是讲述研究的重要性,对于此问题,叶老师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不管做什么,都必须要做研究,认识到研究的重要性,做好学术研究,是做好教育教学,做好社会服务的基础,是做好大学老师的底气!二是要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学生培养需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生要做好研究。三是怎么做好研究?需要的就是老老实实遵循科研的规律,按照研究过程,做好研究,保持基本的科研态度和做法。
第二部分,叶老师向大家分享几个自己亲自带领团队深入田野所做的调查研究,包括八个具有代表性的田野乡村的调研经历,一是2004年在北京、宁夏、河北、陕西四个省所开展的农村留守儿童研究。二是2006年在河北、湖南、江苏、甘肃四个省份进行的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研究。三是2007年在安徽、河南、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对农村留守人口研究,关注的人群包括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四是2013年在河南进行的农村留守妇女研究,该研究以政治经济学的新视角对农村留守妇女进行了深入研究。五是2016年在安徽、河南、湖南等地开展的农村留守人口研究,该研究对留守儿童、留守妇女主题作了进一步推进,以及所面临新情况做的新的探讨。六是2018年的乡村振兴调研,出版了《中国乡村振兴调研报告》一书。七是2021年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研究,研究成果正在准备过程中。八是1996-2021年乡村发展与转型定点试验研究,叶老师团队在河北省易县坡仓乡桑岗村进行了多年定点研究。
第三部分,叶老师阐述了深入田野乡村的调研感悟,总结起来有六条感悟,一是学术没有攻略,只有规律;二是研究没有捷径,只有坚守;三是调研不需要接待,只需要接受;四是调研既是育己,也是育人;五是田野若遇不测,视作人生厚度;是对待过程“内卷”,对待成果“躺平”。叶老师重点阐述了第一条感悟,首先提出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研究过程和研究规律,不能投机取巧的观点,告诫同学们在做研究选题时,蹭热度是不可取的,一味的追逐热点可能会取得一时的成功,但这样的研究是做不长久的,选题应是发自内心的感触。随后,叶老师详细的介绍了社会研究过程步骤,具体包括研究定位、研究选题、方法论、研究方式、研究实施、理论应用、资料分析、成功撰写八个步骤。叶老师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利用自己调研期间发生的各种故事,生动形象的向大家分享了做研究时应怎样进行选题,指出研究选题来源包括社会生活、个人经历、相关文献三个途径,做研究时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切入选定题目。此外,叶老师还分享了自己选题时最重要的感悟,认为选题最重要的是,面对社会现实、社会现象、个人经历等,基于自己的公共责任、人生价值和社会关怀出发,问问为什么?
最后,我院师生与叶老师进行了积极互动,同学们对田野调查过程会遇到各类问题提出了疑问,叶老师做出了耐心解答。在讲座尾声,李怀老师用“三论”对叶老师的讲座进行了高度的概况,第一论是秉持家国情怀,始终关注乡村底层世界的价值论,第二论是探索乡村发展,思考农民问题的本体论,第三论是用脚丈量祖国大地,解刨中国农政问题的方法论。随后,李老师再次对叶老师所作的精彩讲座表达了感谢,并诚挚邀请叶老师能在疫情结束后来beat365正版唯一做线下讲座,进行更深入的学术交流与探讨。
(撰稿:常启玲 截图:苏菲 审稿:尹广文 审核: 李怀 )
叶敬忠教授简介
叶敬忠,社会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社会学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农村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发展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与转型研究”首席专家。研究领域包括国家发展与农政变迁、劳动力流动与留守人口、小农农业与土地制度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多项奖励。主要著作包括《发展的故事》《别样童年》《阡陌独舞》《静寞夕阳》等。译著包括《遭遇发展》《农政变迁的阶级动力》《新小农阶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