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beat365正版唯一!
当前位置:首页  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冯仕政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作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2022-06-17


值百廿校庆之际,应我院邀请,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冯仕政老师于615日晚为beat365正版唯一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师生带来题为“气质养成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线上学术讲座。本场讲座由李怀教授主持。

冯老师从立德树人、气质养成、田野实践三个方面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旨展开阐述。冯老师强调,大学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其基本内容包括对学生的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专业知识传授,最终目标是将学生培养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冯老师从大学生答辩、求职、交作业等日常行为方面展示出的社会性不足等问题引入,对当下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重性能轻人格、重构建轻总成、重结构轻遂行”等误区进行反思,提出合格的专业人才应该具备的三重素养:逻辑清晰的思想力、勇于探索的行动力、分寸合宜的完成力。社会工作专业作为以改造社会的专业实践为目的导向的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对上述三重素养的要求更是不容忽视。

由此,冯老师延伸指出社会学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气质养成过程。他指出“气质”是融合了学识、能力、智慧、情感、意志等方面修养的总体性素质,是各种修养和素质相对稳定的结合和结晶。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变化气质”,即提升人的正气和清气、摒除邪气和恶气,通过以序列性课堂教学为表现形式的常规课堂保证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系统性、以讲座、沙龙、游学等趣味活动为加餐课堂突出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前沿性、以实习实训基地、校地融合课堂为田野助推教学内容的本土性和实战性,实现教育教学体系的创新,共同保证和提升立德树人的效果。

最后,冯老师重点阐释了田野课堂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目的、意义、内容和实施要领。田野课堂是气质养成中具有总成性、收官性、转承性的一环,重在为学生提供发现自我、磨练自我的实践场域。对于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相关专业的学生而言,田野课堂提供了一个在开放的、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通过统合分配诸要素,从而在现实历练中建立整体性实践知识系统的机会,其基本内容包括实境教学、实战课堂、实务课程、实见成果和实作友圈等,实施要领则可以概括为以生产力建设和生产关系建设为首的四对结合关系和以校园—社会循环为首的六组循环关系。田野课堂不是学习和实践教学的加强版,而是全要素、全环节、全流程的再造和重组,是实现社会学人才培养模式总体性改革的关键一环。

我院师生与冯仕政老师热烈互动,在社会工作助人实践和社会学田野调查环节等方面积极发问,冯老师耐心回应。他强调学术生产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磨合的过程,要通过理论回顾和田野实践的有机结合实现学术创新。具体而言,就是以田野中的经验事实为出发点,聚焦研究范围与方向,更好地控制研究边界,不断突破与研究对象的交往屏障,在田野实践中完成自我的塑造和知识的生产。

报告结束后,李怀老师对报告内容作出总结:在高校教育中要注重将学生的德行培育和田野课堂训练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把理论与经验事实间存在的张力转化为推动知识边际递增的创新动力,使学生在实践锻炼中重塑自我、成人成材。本次讲座立意高远、内容生动、深入浅出,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术借鉴。


(撰稿:张恩通  摄影:马琪钰  审稿:尹广文  审核: 李怀)


冯仕政教授简介

冯仕政,社会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社会学教指委秘书长,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北京市社会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政治社会学、组织社会学、历史社会学、社会不平等、社会治理与国家构建、社会转型与政治秩序等领域的研究。在《社会学研究》等国内外重要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当代中国的社会治理与政治秩序》、《西方社会运动理论研究》、《社会治理新蓝图》等专著。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和重点课题。曾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霍英东教育基金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宝钢优秀教师奖、北京市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教育部第八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表彰。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以及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和“四个一批”理论人才培养工程。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