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1-10
立冬之日,缤纷秋色与银白初雪在师大的校园相遇,让我们邂逅了难得一见的秋冬同框。11月7日下午,应我院邀请,青年民族学研究者、民族志影片制作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黄钰晴老师通过视频会议为我院师生作学术讲座,题为“从家到社区:阿克塞牧民的空间感知与实践”,本次讲座由巨浪老师主持,包海波老师担任评议人。
黄钰晴老师以自己的田野经历为主线,借用“认知图绘”理论,探讨变迁背景下阿克塞牧民的空间感知,以及这种感知如何在空间实践中具体呈现、推动群体行为、给社区互动与发展带来影响。
首先,黄钰晴老师带领全院师生了解阿克塞,明确田野点选择的缘由。讲述了自己跟随项目初次遇见阿克塞,以及后来做纪录片重返阿克塞的所见所闻。同学们了解到哈萨克族牧民的风俗习惯和热情的待客礼仪,也看到了黄钰晴老师从最初的志愿者到现代角色“摄影师”的蜕变。
其次,黄钰晴老师分析了阿克塞哈萨克族牧民的空间变迁。一是生存空间,对于阿克塞哈萨克族牧民而言,定居是一个重要的空间变迁历史节点。但这一节点并非某个清晰的时间点,实际上,牧民的定居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逐步完成的。二是生产空间,作为传统以游牧为生计方式的群体,阿克塞哈萨克族的空间移动与放牧方式紧密相关。其中较为重要的一个节点是草畜平衡政策的实施。三是生活空间,民族新村成为阿克塞推动牧民定居化与城镇化的重要试点。
最后,黄钰晴老师指出认知空间与物质、社会空间的互动是诠释阿克塞哈萨克族牧民现状与其面临的问题的一个可行的讨论路径,空间是研究与理解今日阿克塞哈萨克族牧民实践行为的重要入口。
互动环节,同学们积极向黄钰晴老师提出自己的疑问,黄钰晴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举例回答,赢得大家的一致好评。讲座尾声,包海波老师评议总结,引导学生们思考:在新时代城市化的背景下,少数民族的流动人口迁入城市定居之后,如何传承他们的特色文化。指出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家应该去了解并尊重少数民族文化。
(撰稿:李佳丽 摄影:汪晓婷 审稿:巨浪 审核:李怀)
黄钰晴老师简介
黄钰晴,青年民族学研究者、民族志影片制作人,长期在甘肃省酒泉市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从事田野调查。作为“乡村社区影像服务员”曾参加2016年东亚影视人类学研究所影视人类学高级人才培养工作坊。2020年自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毕业,目前任教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左江流域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影片作品有《独山回唱(2015)》、《结婚原来是这样(2018)》、《群主(2019)》等。在《中国民族报》《上海大学学报》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