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beat365正版唯一!
当前位置:首页  人才培养  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
经典诠释学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发布时间:2019-06-13

学科或专业代码:0501Z1)

一、学科概况

经典诠释学是对经典文献进行深入细致的义理诠释为特点的学科。经典诠释学的学科内涵是指,综合采用文史哲多学科知识,用梳理、注解、还原、重构、解构等方法,对东西方文明中的经典文献进行多层次、多角度诠释的实践活动和诠释方法论研究。

经典诠释学的具有如下特征:第一,经典文本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人类文明中的经典文本都是往圣先贤在其生活世界中获得的生命体验的凝结。这些文本都具有深刻的社会政治内涵、形上学内涵和人性论内涵。在历史的筛淘中,这些文本之所以成为经典,又是因为它们通过解释者与文本的参与互动,塑造着特定的文化系统。基于经典文本在文化体系中的根本性地位,对它们的诠释势必以凸显其中的人文精神为特征。第二,综合性是经典诠释学的重要特征。经典诠释学强调综合利用文史哲多学科的知识来服务于经典文献的注解和释读,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将有助于克服这种现代视域的局限,有助于整体理解和阐释文化传统中的人文精神。最后,时代性是经典诠释学的又一重要特征。经典诠释学是以东西方文明传统中的经典原著为研究对象,通过阐发其中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为当下问题提供思想资源的一门学科。在价值多元化、思想流派纷杂的当下语境中,充分发挥诠释者的主动性,对经典文本进行与时俱进的研究和诠释,是经典诠释学为现实生活提供合理参照和依据的作用机制。与西方古典学“复活古典世界”的学术理想不同,也与清代考据学“为学问而学问”(梁启超语)的治学路径不同,注重时代性构成了经典诠释学的重要特征。

经典诠释学的理论基础是古典学、诠释学和意义理论。

汉语学界的“古典学”一词,译自英语中的classicsclassical studies,古典学的特征:第一,古典学的基础和核心是古典语文学,它包括古典语言和文献学,涉及语法、词汇、方言、格律;校勘、考证、作品真伪、创作年代、作者身份等方面。第二,在古典语文学的基础上,进行经典文本的诠释,这种诠释必须置于文本所属的历史和文化情境,它强调在学者身上培养“百科全书精神”。第三,古典学的目标在于用学术的方法来复活那个已逝的世界。

诠释学,亦可称为解释学、阐释学、释义学,译自hermeneutics,词根hermes源自古希腊语,含义是神的消息。广义上讲,诠释学是指对于文本的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涉及哲学、语言学、文学、文献学、历史学、宗教、艺术、神话学、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法学等多个领域。狭义上讲,诠释学指局部诠释学、一般诠释学和哲学诠释学等学术流派。局部诠释学泛指各个文本的注释,包括法律、《圣经》、文学作品等等。一般诠释学是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的一般方法论研究,其目的是建立普遍的方法论。哲学解释学泛指对理解和解释现象的各个层次的研究,是对方法论、对理解中的意识形态的作用以及对不同形式的解释的范围和假定的哲学反思。

意义理论。意义问题的探究开始,语言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义理论。现代西方哲学更是将意义理论作为自己的根本问题,英美分析哲学从弗雷格开始,一直到后来的语用学转向,不论是指称论、观念论、行为论、证实论还是真值条件论等,都是围绕着意义问题进行探讨;欧陆哲学则把生存论、诠释学应用于意义研究领域,使得意义理论研究在当代呈现出语用分析、生存论、诠释学等多维深入的局面。

经典诠释学的学科范围:经典诠释学的内容涵盖了东西方文明中的重要典籍的诠释性研究,也涵盖了在现今学科建制中划归给文学、哲学、历史学等学科对经典文献的诠解。经典文本的综合性决定了经典诠释学与这些相关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它与哲学一级学科下的中国哲学、外国哲学和文学一级学科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二级学科关联度最高。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经典文献的翻译,经典文献的梳理和注解,经典文献的义理阐释,经典文献的传承和历史效果研究,重要论题在经典文献传统中的演变研究,中西方经典比较研究,诠释方法论研究,经典文献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研究等。下面是对经典诠释学与其的学科关系进行的梳理。

我校的“经典诠释学”是2013年设置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下的目录外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我校试图通过“李蒸经典诠释研究中心”、甘肃省“经典诠释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经典诠释学”二级学科博士点等学术和科研平台,整合学术资源,组织跨院系的师资力量,改变现有的学科体制,探索有弹性的选拔、培养与评价机制,综合西方诠释理论和中国传统经典注疏方法,为西北师大和国家造就一批富有时代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目标

经典诠释博士生全面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充分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并能开展独立、深入、富有创新意义的学术研究工作,在某一学术领域取得一定的成绩。获得本学科博士学位者应是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级专门人才,具备在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哲学、文学或相近学科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能力,也能适应其他相关领域的工作。

1.具备本学科博士学位应有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了解和熟练掌握本学科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熟悉相关的学科,学术视野开阔。把握相关学科的总体发展趋势,能与外国学术界交流,至少有一门外国语能达到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水平。

2.具备本学科博士学位应有的学术素质和学术道德。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有深刻理解,具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高远的学术理想和学者的社会责任感。掌握本学科相关的知识产权、学术伦理等方面的知识,遵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恪守学界公认的学术道德以及本学科专业共同遵守的科学研究、论文写作、论文署名、文献引用、学术成果、学术批评、学术评价等诸多方面的规范。严于自律,杜绝学术失范、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

3.具备本学科博士学位应有的基本学术能力。具备自觉的学习意识及很强的学习能力,能准确、敏锐地把握和发现本学科的重点和疑难问题,独立思考、慎思明辨,刻苦钻研;具备学术鉴别能力,密切关注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前沿动向,具备较强的学术甄别意识和判断能力,能在尊重学术伦理、学术规范和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科学地进行取舍,不断提高学术素养,扩大研究视野,开展前沿性、创新性的科学研究工作;科学研究能力,发现和提出具有学术价值和意义的研究问题或课题,根据研究的需要,融会贯通所研究方向的各分支领域,综合利用、积极吸收其他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理论和研究方法,博采众长,推陈出新;学术创新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具备较强的汉语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写作能力,充分利用国内外的学术资源和学术信息,把握经典诠释研究的最新动向和研究成果,拓展学术视野,在交流中增强学术研究能力。

三、培养方式

本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一般采取以导师指导为主,导师与导师组成整个学科成员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在培养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取系统的理论学习与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相结合等多种方式,使博士研究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的能力。博士研究生须于第一学期入学后的一个月内,在导师或指导组的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作为本人在读期间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并在执行中逐步完善。

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以学生讨论为主,辅之以教师讲授。每门课程由教师指定需要精读的专业书籍,学生通过自学列出讨论提纲,任课教师组织讨论并进行点评或总结。

主学习。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针对专业范围内某一问题而进行专门学习,通过搜集专业资料、研究相关理论和做好读书笔记等方式养成问题意识,形成明确的研究思路,定期向导师提交读书笔记。

学术活动。广泛参与学术前沿和热点问题的学术报告、学术会议,掌握本专业最新学术动态,至少正式参加一次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为硕士生做1次学术报告。

四、本学科所需相关(近)学科知识

根据经典诠释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和目标,学生除了专业基础知识外,还需掌握与本学科相关或相近的学科知识,进一步扎实学生诠释研究的专业基础。

1.要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古典文献学知识。古典文献学知识的学习和了解,是学生学会挖掘“古典文献”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基础。同时,文献学所讲述的版本、目录和校勘等知识,都是经典诠释学博士从事研究和整理文献所需掌握的关键知识。

2.要了解和掌握基本的解释学知识。解释学是一门关于“文本理解”、“自我理解”及其“自我塑造”的学问。学生可通过“文本理解”实现“自我理解”,使自身获得了一种新的存在方式。所以,“自我理解”就是解释学的教化功能,亦即其实践性的体现。“文本理解”乃是自我塑造的起点,只有“正确”理解文本,“自我塑造”才能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所以学习掌握解释学知识包含着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任务,这一点恰是经典诠释学博士所需要拥有的实践品格。

3.要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文字音韵训诂学知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音韵训诂学知识,可以帮助其扎实古典学问的知识,这对学生深入解释中国古典文本具有重要作用。

4.要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宗教学知识,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和继承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和树立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健康向上的人生观,有助于学生对各种具体的宗教现象、宗教史的认识和研究,有助于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与宗教有关的国际国内政治,为建设良善的社会秩序做出应有的理论贡献。

5.要了解和掌握基本的中国文化概论知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悠久、丰富传统文化知识,使之对于中国文化的特征有所把握,并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有所思考。

6.要了解和掌握基本的西方文化概论知识。西方文化,源远流长,人文荟萃,与东方文明并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西方国家的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概况、民族与种族成分、文化成就及其社会政治经济的特点等,重点掌握西方文化的主要构成,括它的自然科学、教育、法律、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的历史与成就,才能在经典文本的义理阐释方面做到精准,才能促使中西文化的融合发展。

五、学制及学习年限

经典诠释学科博士生实行弹性学制,其中全日制博士生的基本学制3年,在职博士生的基本学制4年,最长学习年限6年。博士研究生在规定的学制内原则上不允许提前毕业。

六、研究方向

中西经典文献诠释

七、学分要求

博士研究生须修满22学分,其中,必修课17学分,选修课3学分,其他培养环节2学分;专业基础课6学分,专业必修课6学分,专业选修课2学分,公共必修课5学分,公共选修课1学分。

八、课程设置与考核方式(具体见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

典诠释学博士生的课程设置包括基础理论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三种类型,除完成申请学位所需的学位课外,其他课程可根据课程设置和学习需求进行跨学科或跨专业选修。

经典诠释学博士生考核方式灵活多样,课程学习可采用小论文、文献评述等方式;学术活动注重对参与过程的考察,博士生在每次学术报告等活动结束后的一周时间内向导师提交不少于1000字的参加报告。

九、学位论文

经典诠释学科博士学位论文应是对本学科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重要问题的专题研究。要求在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相关文献资料、掌握所选论题的已有研究成果和前沿研究动态的基础上,在导师指导下,提出学位论文选题和基本研究计划,通过开题报告和中期考核后才能进入写作阶段,撰写时间不能少于一年。文科类学术学位博士生学位论文字数原则上不少于15万字。

1.选题与综述要求

本学科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应体现较为宽广的学术视野,对经典文本的基础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综述应在充分调查和阅读相关领域重要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规范撰写,应包括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述评,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论文运用的主要理论和方法、基本思路和论文结构,以及本研究对经典诠释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等。

2.规范性要求

本学科博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独立完成,做到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学术观点的统一,论点明确,思路清晰,内容完整,结构合理,文字流畅,达到较高的学术水准。在书写格式上,博士学位论文一般应依次包括下述几部分:封面、版权声明、题目、中文摘要、英文摘要、关键词、目录、序言、正文、结论、注释、附录、参考文献、索引、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授权使用说明(导师和作者本人均需签名)以及封底。

3.成果创新性要求

本学科博士学位论文应以独立思考和自主研究为基础,应能体现作者掌握宽广的基础理论和深入的专业文献知识,体现作者的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论文或能发掘出本学科所属各个领域内新的资料,作出新的阐释,具有重要的填补学术空白的意义;或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在具体问题的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较前人有所推进、有所深化、有所提升。

学习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至少有一篇与学位论文直接相关。



Baidu
sogou